首页 新闻 院士风向标——去行政化

院士风向标——去行政化

今年的院士增选工作即将进入到评选阶段,社会上对以往官员当选院士的比例居高不下的热议又开始加剧,关注“去行政化”这个院士制度改革路上难啃的骨头,在今年的院士遴选中能否被啃动。

笔者对中国工程院近10年评选成功的院士进行了评选前行政级别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30811/747fcc587c9eab0a0e1e5428b41703bf.png

1 近10年中国工程院评选院士前最高行政级别统计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工程院官员院士化现象相当严重:2013-2021年当选院士中,在评选前行政级别为处级以下占比仅为6.92%,而处级以上占比竟然高达93.8%,其中厅局级以上占比77.74%。

在中国的现行制度下,行政事务过多必然无暇顾及学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官职的科学家在科研领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肯定会减少,没有时间和精力的保证,学术水平又何从谈起?又如何会有那么多的科研成果去参评院士呢?唯一的可能就是:

官员们的科研成果其实是所带领的广大一线科研人员日夜长期奋斗的结果,创新性思路也出自于一线科研人员,官员们的贡献仅仅是做了在官员位置上应该做的事情提供经费、研究场所、仪器设备及协调。如:屠呦呦1979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排名不仅不是第一而且还靠后(排名前几名的是官员),但她却是成果的直接、重要与主要贡献者,为此而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也说明了诺奖的评审更公正,更注重一线科研人员)。因此官员们获得的奖项几乎都是其它人取得的科研成果,这实际上属于“剽窃”。

笔者认为,官员院士化所造成的危害性远大于经济犯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严重打击了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中央大力反腐的新形势下,大部分官员已把目光转向了院士头衔,官员们争逐院士成为了社会新动向,这严重打击了将全部精力投入科研工作,并为此做出杰出贡献的一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严重压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科研想象力。因为如果这些杰出科研人员即使申报院士,也由于缺少资源难以与官员们竞争。同时,也导致大批优秀科研人员流向国外,海外留学的优秀人才不回国效力,这相当于我国花巨额资金为外国培养了优秀人才,不仅延迟了我国的科技发展,而且反过来对我国实施科技封锁。

二是院士的隐形权利太大,导致官员们争逐院士头衔,从而产生经济腐败。院士一旦申报成功意味着占据了金字塔塔尖,不仅个人、单位、团队等裙带关系受益无穷,而且还拥有国家一些重大工程建设、评估等重量级话语权。一些官员给院士送项目、办理院士相关人员的升迁、接受院士请托等等,不惜把国家的利益输送给院士,从而达到自己的申报院士成功的目的。所以,官员们争逐院士是比经济腐败还要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产生的负面效果是巨大的。

三是对年轻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官员院士化会让年轻人形成“当官”才是唯一出路的错误思想,而实际上“当官”与“做学问”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官员和科研人员各自把他们的本职工作干好,才会使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发展循环,使我国早日突被美国及其盟国的技术与经济封锁,不仅解决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从而让我国科学与技术水平能早日全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引领世界发展。

基于这些弊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完善院士遴选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实行退休退出制度、加强学风作风建设,院士制度不断完善。目前,中央对院士制度改革又迈出关键一步,明确要求要“面向广大一线科研人员”,正是这些要求的提出,2021年无冕科研人员当选院士的比例较以前有所增加,但也存在某些学部官员院士的比例反而还有所增加的现象,说明这些学部还没有把中央的改革精神落实到实处。

我们期待:院士制度改革能够切实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助推剂,让科技报国的精神薪火相传,让学术荣誉的丰碑屹立不倒,让院士群体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页献。